烽烟作良辰

总结+后记

总结:


七月流火

01   02   03   04   05   06   07

迷茫时世

01   02   03   04   05   06   07   08   09   10

情炽

      


后记:


《七月流火》和《迷茫时世》已经完结,想想还是应该有个后记。

 

那么先来说说《七月流火》。这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,“守护”是我想表达的核心主旨。军人以暴制暴,用武器杀敌;文人则要保护古物不受侵犯。

以军队来展开故事在同类文章中已经司空见惯,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文物管理员郭嘉身上。

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,郭嘉的对待战争的视角必然与常人不同。在军人驰骋疆场,老百姓自顾不暇的时候,郭嘉关注的,是我们的文物,我们的文化。

如果说珍宝都是皇家的与老百姓无干,那么直到紫禁城成为“故宫博物院”后,中国世代流传的文物才真正融入了民间。为什么1933年不惜劳民伤财也要保证故宫的文物南迁?就是因为那些文化工作者认识到了文物与民族精神的关系。

文物传承着我们的精神。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象征。

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,郭嘉最后不惜以命相搏。

我想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的文物能与中国抗衡。早期欧洲过于大开大合,近代又充斥着贵族的繁杂精致;非洲与美洲则是偏于原始粗犷。但中国,在漫长历史中,既留存着原始社会朴素的贾湖骨笛,又能看到青铜时代国之重器的曾侯乙编钟,还有那神秘素雅的柴窑天青釉。

有了如此文物,我们才敢说,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,国人从未忘记。

记得有同好留言,感慨我国文物流失之严重也许再等不到所有文物回归之日。这也许是事实。看着自家文物摆在别国博物馆里,总会感到愤恨和嘲讽,这是人之常情。

可是别忘了,不管在哪个时代,总有人为了保护文物而斗争过。武力也好,智取也罢,他们为了留存住中华文化,总是全力以赴的。像郭嘉,像千千万万个中国人。

或许会有人说,战乱中,国人是无法保护文物周全的。与其看着文物毁坏在战争中,不如交给更有能力的外国人看管。这种观点初看好像也有道理,但就像鱼不能脱水而活一样,文物脱离了存在的文化土壤,便是被保养的再好,也终究缺少了内在。

文物未必没有生命,文化即灵魂。

 

曹操献身沙场,郭嘉也因护宝而死。

这对爱人的故事自然悲壮,但在抗战的背景下,也显得渺小。多少士兵捐躯,多少文人殉难。家国的悲剧即是个人的悲剧。

所幸二人黄泉下相见,总是不辜负的。

 

然后是《迷茫时世》。这个故事的主题,应该是“成长”与“纯洁”。

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一直不愿面对的。那是一个太混乱的年代,几乎没有人的思维是清晰的。那个时代也许兼具了文学家笔下的麻木不仁和恐怖狂躁。

因为种种原因,我只在最后一章大略提及了当时的乱象。

那么为什么郭嘉的设定会是一个“小疯子”呢?因为那个时代太需要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了。

从小疯子的角度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情世故。

例如纠结的知青曹操,爱看热闹的村民,官僚的吕伯奢,心怀恶意的袁绍,以及最后放弃自我思想的“执行者们”。

这个故事中间部分像是一个幻梦,宁静祥和。但全文基调已经定下,结局也不再受我掌控。正常人曹操注定要和小疯子郭嘉离别,一生不见。

我查过资料,大部分知青返回城市以后,自愿或者被动,舍弃了乡下的爱人。

曹操不情愿,奈何身不由己。

 

关于郭嘉的性格,我要在此说明。小疯子并不是一个单纯到软弱的人。他懂得防御和回击,因此欺负他的孙老大和袁老头都被他作弄一番。他的单纯是体现在待人接物之上,不屑与世人同流合污。

至于为什么对曹操“一见钟情”,大概便是转世梗(此故事中的鸡肋设定)有关。更多的,便是小疯子认为,他们是一类人。

能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的同一类人。

虽然裹挟着世俗,但内心却是自由。受郭嘉的影响,曹操也逐渐认清了世人的本质,摆脱之前漫无目的的生活。因为郭嘉,他成为一个更加成熟,更加有责任心的男人。

虽然在时代的洪流下,二人的命运皆不受控。不过成长的过程中遇见了彼此,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厮守,大概也是种幸福。

 

《迷茫时世》中的人物是理想化的,“小疯子”那样的人,也许已经被时间淘洗的为数不多。

混乱年代的清醒者,大多生活不易。

不求成为故事里的“小疯子”,唯有在这个浮夸的世间,守住自身的一点清明而已。

 

故事和总结都暂告一段落,理解的人也许会静心思考,不理解的也能博君一笑。写文看文都是带着对曹操和郭嘉的爱,这一点是相通的。

 

这两个中篇暴露了我的许多问题,感谢诸位同好给予的包容和支持。新的一年请一起努力啊。



评论(7)
热度(61)

© 红薯不是地瓜 | Powered by LOFTER